方法:绿豆用温水浸泡10~16个小时;容器盒底铺四~六层(双层)干净手纸或毛巾,以凉水湿润。将泡好的绿豆均匀、平铺在容器盒底上,豆上再盖2~3层干净手纸或毛巾,凉水洒湿(也可用铺在下面的毛巾再包上来盖住豆子);避光、室温放置。每天早晚用清水冲洗一次(去除脱落的豆皮),并保持容器内微湿(千万不要放很多水,那样会长根)、温暖(夏天的话就不用保温了,只要保湿就行)。开始两天不宜加水过多,后几天则要保持盒子底部有水。豆芽长到1~2厘米高(大概第三、四天)时起,在豆芽顶部压上1~2公斤的重物(以类似大小的盒子装水压住即可),再过3~4天就可以食用了。
日前,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在全省组织部长会议上讲话时提出“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的要求(简称“三短”),他说,开会就是要研究该办哪些事,怎么办,谁去办,没必要只讲大道理。开会、讲话都要短,讲得长要有内容。也不要叫人来“陪会”(人民2009年3月18日第10版)。对于大家来说,这“三短”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也更不是什么新发明。要有什么评价,也只能说是所谓的进一步强调罢了。为什么今天的人民还要把它作为一条新闻来用,当然值得我们思考。“三短”在一些地方早就提倡过,而且还被一些地方明确地写入了文件。但每每是“新开茅厕三日香”,头几天还有模有样的在“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但时间稍为一长,又回到了原来的路子上去了。大家可能注意了这样的现象,每年从全国到地方都要开人大会议,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报告的*府工作报告也不过万吧字,但一些县(市)*府向人大所作的*府工作报告比国务院的还长一大截。内容繁杂,面面俱到。对于一些会议的组织者来说,似乎会议开短了,没有几个领导讲话,不足以引起与会者的重视。对于一些领导同志来说,似乎不多讲几句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和对工作的关注,只要一讲话,必须三四五六七,有时还会说一句“上面几位领导都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再强调几点”——“几点”下来至少在一个小时以上。对于一些机关来说,似乎文件发短了难以把要贯彻、落实的工作、精神写清楚。从这个意义上讲,“三短”的关键在于领导。领导是会议的审批者、组织者;领导是会议上的讲话者;领导是发文时的“签发人”。简单地说,领导在审批、组织会议的时候,在会上讲话的时候,在“签发”文件的时候都坚守一个“短”字,那“三短”就自然不成问题了。卫留成书记在全省的组织部长会讲上要求“三短”应该是抓住了“牛鼻子”。其实,在提倡“三短”的时候,还需要提倡“三少”。这“三少”就是“少开会、少讲话、少发文”。时下,我们不仅各种会议多,而且参加会议的讲话领导多,各项工作发的文件、材料多。在一些地方,工作就是开会,到会就要讲话,落实、布置工作就要发文。好像不这样做,工作就无法开展了,措施就无法落实了。我有一位朋友领导说,他去年一年开的大小会议足有五百次,有的是参加上级的会,有的是他组织召开的会,有的是各种“陪会”;有时一天要开三四个会,很多节假日都是在会里度过的。每当他说“真累”时,我真的非常理解和同情。不是吗?相当多的领导很多时候自己就是会议的“受害者”——“陪会”,讲话的“无奈者”——稿子写好了照着稿子念,文件的拖累者——不仅在“签发”文件,还要“圈阅”文件——有苦难言!笔者并不反对开会、讲话、发文,该开的会还是要开,该讲的话必须要讲,该发的文件一定要发。但要坚持“三短”,更不要无病呻吟——正于卫留成书记所说,一定要讲得有内容。在此基础上还与“三少”配合起来,形成一个在“短”的同时还在“少”上做文章。反对“以会议贯彻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以文件执行文件”,即形式主义的开会、讲话、发文件。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在为领导“减负”了。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很多时候国家的*策、法律规定得非常的清楚,非常的具体,非常的严肃,但在执行当中总是不那么到位。深究其原因,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以文件执行文件”是有关系的。在一些人那里,更注重的是形式——开会了没有,领导讲话了没有,发文件了没有,而最终的落实结果往往被弱化了。开会也好,讲话、发文也罢,多“短”为“短”,多“少”为“少”,无法量化。“短”是针对“长”而言的,“少”是针对“多”而言的。有比较就会有鉴别。就像上面所说的国务院*府工作报告和地方*府工作报告的“长”与“短”就是在比较中得出的。说到底,就是来点实实在在的东西,少一点形式主义或形而上学!(2009年3月18日)
奖金、补贴可以集体协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