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秃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12岁男孩沉迷吃鸡游戏,一紧张就拔头
TUhjnbcbe - 2024/7/30 16:52:00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有效方法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因自然脱发秃顶的人有许多,然而故意拔头发导致斑秃的人却很少见。

少年一紧张就拔头发

头顶出现“斑秃”

近日,记者医院了解到,该院酒瘾网瘾科接诊了一名12岁的“小网虫”,他因沉迷“吃鸡“游戏导致情绪激动,精神一紧张就拔自己的头发,接着头顶就出现了“斑秃”。

小波(化名)今年刚满12岁,2年前他开始沉迷于手游,从“王者荣耀”到“吃鸡”,每天一放学,第一件事情就是找父母要手机,如果父母不给就大发雷霆,上学的时候,小波每天要玩两三个小时,一放假则整天沉迷在游戏中,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可以不吃饭,不睡觉。

资料图(图文无关)新华社记者李文摄

老师也反映,小波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说话做事则比同龄人要幼稚,成绩明显下降。

“入院前,孩子连学校都不愿意去了,整天就拿着手机在玩。”说起小波,父母都很无奈。

“我们一不让他玩手机,他就大动肝火,动则全身发抖,拔自己头发,甚至还拿着水果刀到我们面前乱晃,有过激行为。我们实在是没有办法了,不得已将孩子送过来就医。”小波的父母表示。

小波说,每次拔头发都很痛,但心里却很爽,可拔完后看到地上的头发,心里又害怕又后悔,很想控制自己,但就是控制不住。

“拔毛癖”

是强迫症的一种

几天前,小波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医院酒瘾网瘾科就诊。医生表示,小波患上了“拔毛癖”的心理疾病,是一种强迫相关障碍的表现。

“拔毛,其实可能是一种潜意识的反抗。”医院酒瘾网瘾科主任周旭辉表示,拔毛癖更常见于女性,拔毛之前通常有紧张感增加,拔完之后有如释重负感或满足感。对于拔毛癖患者,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需要同时进行,也可以通过坚持运动,培养其它的爱好缓解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此外,家长的看护和学校老师的关心必不可少。

周旭辉表示,每年推陈出新的各类电子游戏大量地涌入市场,作为控制力还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而言,是最容易受影响的群体。现在的父母大部分对小孩的教导缺乏耐心,不是打就是骂,没有正确去探及他们的心理,缺乏沟通,这对他们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

面对家里的“小网虫”,作为父母,又该如何去和孩子沟通呢?

第一,要真诚地、充分地表扬孩子既往的表现。每个孩子都是渴望被肯定,被表扬的。

第二,父母需要客观描述孩子的变化,最好用数据说话。在讲述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时候切忌夸大,尤其不能进行人身攻击,不能给孩子贴标签。

第三,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提出针对游戏过度使用的处理方式。

第四,父母要对孩子在接受惩罚后的负面情绪进行疏导,理解孩子的沮丧心情,鼓励进行积极认知,激励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需要提醒各位的是,上述的谈话对环境是有要求的,不要在孩子玩游戏的时候说,因为这时候的孩子注意力在游戏上,没有心思认真思考你的谈话内容,往往效果不佳。”周旭辉表示,“可以选择在一个相对安静,不容易被打扰的空间,如孩子的书房或卧室,只有父母和孩子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且孩子的精神状况好,情绪稳定的情况下,谈话效果会更好。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克制自身的情绪,建议每周两次与孩子做这样的交谈比较合适。”

延伸阅读:

游戏成瘾成新增疾病,有何种表现?网友:什么上瘾都是病

玩游戏上瘾也是病?人民健康了解到,目前“游戏障碍(gamingdisorder)”已经作为一种国际上的新增疾病,被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的疾病单元。

7月15日,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了一份《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关于游戏障碍防治的专家共识(版)》(以下简称“共识”)。

这份“共识”介绍,年5月25日,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以下简称“ICD-11”)。其中,将“游戏障碍(gamingdisorder)”作为新增疾病,纳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中。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组织专家对游戏障碍的定义、临床特征、评估、诊断、治疗、康复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形成专家共识。

游戏障碍是什么,主要有何种表现?

根据“ICD-11”的定义,游戏障碍是指一种持续或反复地使用电子或视频游戏的行为模式,表现为游戏行为失控,游戏成为生活中优先行为,不顾不良后果继续游戏行为,并持续较长时间。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对游戏行为的开始、频率、时长、结束、场合等失去控制;游戏优先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尽管已经因游戏产生了负面后果,但依然持续游戏甚至加大游戏强度。

“共识”中指出,游戏障碍可导致躯体问题、精神行为问题及社会功能损害。躯体问题包括睡眠不足、昼夜节律紊乱、营养不良、胃溃疡、癫痫发作等,严重者可因久坐形成下肢静脉栓塞,甚至引发肺栓塞而猝死;精神行为问题包括易怒、焦虑、攻击言行、抑郁、负罪感等;社会功能损害包括拒绝上学和社交活动,家庭冲突增多,重要关系丧失,学业成就、职业绩效受损等。

游戏障碍常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人格障碍、社交恐怖症等其他精神障碍共病。由于其自然病程尚未得到清晰认识,不同研究之间的结论差别较大。如有研究报告称,84%的患者在2年后的追踪调查中依然处于病理性状态;但也有一些研究提出,仅26.5%患者在2年之后随访中依然有游戏相关问题,在5年追踪中症状严重程度会发生中等程度的下降。

游戏障碍与心理、社会、生物学等多种因素相关

国内外研究显示,游戏障碍与心理、社会、生物学等多种因素相关。对于游戏障碍疑似患者或高风险个体的临床诊断,需要规范的诊断指南保证医疗卫生机构诊断的准确性,避免过度诊断。

在“ICD-11”中提出游戏障碍的核心特征为:持续或反复的游戏行为模式,具体表现为失控性游戏行为(如无法控制游戏行为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终止时间等),游戏行为成为生活优先事项,尽管游戏造成负面后果(如人际关系破裂、职业或学业受影响、健康损害等)仍然无法停止。

游戏行为模式可以是持续性或发作性的,并持续12个月,但如果症状足够严重且满足其他诊断要点,持续时间可短于12个月。

游戏行为模式会导致明显的个人、家庭、人际关系、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损伤。根据游戏形式不同,游戏障碍包括在线游戏障碍、离线游戏障碍两种类型。

预防游戏障碍应建立三级预防体系

针对游戏障碍导致的“共识”还对预防游戏障碍提出了建议——应建立包括普遍性预防、针对性预防、早期发现及治疗等措施的三级预防体系。

普遍性预防,包括对公众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工作,广泛宣传游戏障碍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引发游戏障碍的诱因;

针对性预防,包括对于儿童青少年等易患游戏障碍的高危人群,在个体层面从情绪调控、认知控制、人际交往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对于儿童青少年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重点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应对技能的科普宣传工作,改善家庭关系与亲子沟通能力,关爱儿童青少年心理需求;

早期发现与治疗,主要是提高儿童青少年、家长与学校早期识别游戏障碍的能力,对可疑的游戏障碍患者,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及时就诊,明确诊断,接受合理系统的治疗。

综合治疗有利于改善游戏障碍患者预后

“共识”最后指出,目前没有权威的游戏障碍治疗指南,但近年有不少关于游戏障碍治疗及干预的研究或临床实践提示,将社会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处理共病等结合的综合治疗有利于改善游戏障碍患者预后。主要措施包括:

社会心理干预。目前很多临床实践及研究证据提示,认知行为治疗、动机激励访谈、家庭治疗等社会心理干预对减少游戏障碍者的失控性游戏行为及促进长期康复有效;

药物治疗。目前没有针对游戏障碍具有临床适应症的药物,但游戏障碍患者可能存在精神、躯体等健康问题以及共病,需要药物对症治疗;

物理治疗。目前有少量研究对游戏障碍患者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等干预,以增强大脑控制功能或降低玩游戏的冲动,但目前仍缺乏大样本一致性研究。

来源:综合荔枝网、网友评论、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

1
查看完整版本: 12岁男孩沉迷吃鸡游戏,一紧张就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