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在《新闻1+1》中,主持人白岩松就“血浆治疗新冠肺炎”的热点话题,医院院长张定宇,并获得了肯定的答复。
从疫情爆发以来,白岩松每晚都在《新闻1+1》栏目,向观众们传达第一线的疫情消息。
这位从事主持工作近三十年的中年人,也已经成长为央视台柱级别的人物。
从时事新闻到体育赛事,就没有白岩松不会做的节目,堪称新闻界的“全科大夫”。
又因为敢说真话,白岩松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也因为敢说真话,白岩松被许多既得利益者仇视。
高处不胜寒的背后,是一颗炙热的心。
01、童年时,悄悄埋下的理想
几年前,白岩松在东西联大给学生们上课时,被学生们吐槽:白老师你生活的那个年代多好啊,无忧无虑的,大学毕业后就能就业,哪像我们,毕业后好焦虑。
白岩松笑了笑:真是这样么?
年,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白建启和母亲都是大学生,在北方从事教育工作。
在自幼的耳濡目染中,白岩松很小的时候,便接触到了普通家庭孩子难以触及的知识层面。
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喜欢辩论,这些爱好在他的生活中逐渐生根发芽。
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可也就在这短短的数年时间里,白建启留给了他一生当中最宝贵的财富。
后来,白岩松的父亲病重,在去世的头一天晚上,白建启把全家人以及他的好朋友召集到家里开会,安排自己的后事。
简单安排完后事之后,父亲却话锋一转,和妻子,朋友,谈论起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这一年,白岩松刚8岁,直到上大学后,他才明白父亲当年这么做的原因——因为那一代的人,在很多时候,都没有余力去思考。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02、不读书,你连恋爱都没得谈
年,白岩松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
对如今已年过半百的白岩松来说,在大学的时光里,读书是让他唯一印象深刻的事情。
80年代的中国,国门逐渐打开,西学东渐的浪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时代逼迫着每一个大学生去读书。
因为不读书,你就没有话语权;不读书,你就跟不上潮流;甚至不读书,你连恋爱都没得谈:人家女孩子都在聊萨特,你不读书,你和人家聊什么?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白岩松提到了当年读书的一件小事。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年冬天,外面雪下得很大,自己正在看书。
突然舍友破门而入,气喘吁吁地拿着手里的一本《宽容》,兴奋地对白岩松说:“《宽容》出了,我买到《宽容》了!”
白岩松二话不说,拿起伞就出门,坐路车到底站的一家小书店,满心欢喜地捧起了这本书。
那时人与知识的距离,无惧风雨。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白岩松带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时,却感到了阵阵的失望。
“你们虽然是研究生,但给我的感觉就像刚高考完的高中生,完全没有大学生应有的阅读量。”
毫无疑问,现代同等水平高校学生的阅读量,已经完全不如三十年前他们的前辈们。
三十年前,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想要获取知识,唯一的渠道便是纸媒。
报纸、杂志、书刊、诗集......汇聚着多少代人知识的精华,情感的升华,浓缩在笔墨之间.
纸媒的文字能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字里行间“一横长城长,一竖一铿锵,一弹戏牡丹,一点梅花香”的磬音。
也是在那时,白岩松读到了《朦胧诗选》中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却要用他来寻找光明”;李宗盛专辑《和自己赛跑的人》中“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前方没有终点,但是你要不断地超越自己。”
这些诗、词、文、曲,仿佛一面面透亮的窗户,让白岩松发现了一个不同于爷爷奶奶辈所描绘的新世界,一个更广阔的天空正在等着他们。
阅读,成了白岩松毕生的习惯,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一样,是白岩松能走到今天的唯二动力。
却也因为读书,造就了他最大的争议。
03、书卷里,带来的傲气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白岩松给许多人最大的一个印象,就是他太不接地气了。用王朔对他的评价来说,叫做“骨子里的作”。
年,白岩松出版了自传《痛并快乐着》,以一个历史见证者的身份,讲述着这些年来的大事记。
许多人对白岩松的不屑,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在《痛并快乐着》一书里,那个台前成熟稳重的白岩松不见了。
“一定”、“应该”、“总是”......自信到不容他人置疑的词汇,毫不矫饰地频繁出现在他的这本书里。
此外,或许是从事新闻工作,《痛并快乐着》一书中,每当谈及军国大事时,白岩松却总是以一种类似演讲稿的语气进行陈述。
生硬的词汇,说教的口吻,特别大,也特别空,仿佛除了他以外再无人能解读这件事一样,让许多人心生厌烦。
徐悲鸿讲:人不能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
很显然,白岩松一度陷入了傲气与傲骨的迷局。那白岩松最初是如何进入到主持人这个圈子的呢?
04、偶然间,踏出了自己的方向
白岩松起初根本就没想过做电视台记者。
时光回到年,白岩松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工作,在里面担任编辑一职。
在此期间,白岩松积累了包括语言表述能力在内的,大量媒体人员需要的职业素养。
4年之后的一天,白岩松以兼职的形式,参与了刚刚开播的电视节目《东方之子》幕后策划工作,也就是帮主持人设计问题。
这是白岩松第一次接触到电视媒体这一行业。
没想到才来几天,《东方之子》的制片人石坚突然就和白岩松讲:“要不你来当主持人吧,这些问题都出自你手,不如你直接走到台前。”
白岩松听闻忙拒绝:“那哪成啊,我是兼职,万一被同事们看到怎么办?”
那时的兼职不像现在这样自由,尤其是作为重要的编制人员,更是会引起同行的非议。
熟料石坚一句话就打消了白岩松的顾虑:“我说白岩松,你见过几个人早上看电视啊?”
《东方之子》开播的时间,是每日早上的7点钟,白岩松心想也对,反正没人看,接就接吧。
临近开播时,白岩松因为紧张,问了石坚一个问题:“等会儿我要看哪儿?看镜头还看被采访的人?”
石坚却用一种不耐烦的语气说“你管那么多干嘛,你跟在报社一样就行了,是镜头找你不是你找镜头。”
然而这看似非常不耐烦,甚至是嫌弃的态度,给了白岩松吃了一颗定心丸——既化解掉了第一次上电视的紧张感,又打消了白岩松的心理戒线。
所以在白岩松心中,自己真正能从幕后走到台前,并且一路走来取得今天这番成就,最需要感谢的人是他——石坚。
因为自此,一个更大的舞台便展现在了白岩松面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走出了最坚实的第一步后,白岩松正式开启了自己叱咤风云的主持生涯。
年,白岩松被调回央视做体育类赛事解说;年,作为央视特派记者报道了香港的回归;
年的抗洪实况、年澳门回归、年春晚、年的北京申奥成功......一线报道,白岩松一直都在。
毫不吝啬地说,白岩松参与了几乎自90年代以来,所有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播报工作,作为第一线记者和主持人,全程陪伴在观众们的身边。
05、抑郁中,迎来新的涅槃
长期奋战在国家一线的记者,需要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
因为白岩松并非主持人科班出身,所以他需要付出比同行更多的努力。
早年的央视工作让他时时紧绷着一根不敢放松的神经,出名后,被派选播报国家大型事件,又常常因为紧张睡不着觉。
长此以往,抑郁症便来了。在演讲节目《对白》里,白岩松亲口承认了自己曾换抑郁症的事实。甚至因为抑郁症,脑袋后面多了一块斑秃。
起初,白岩松并不知道自己得了抑郁症,只是连续有好几个月的时间里睡不着觉。
后来发展到拒绝外人交流,就连近在咫尺的妻子,也只愿意用笔纸进行日常对话。
再后来,每天琢磨着怎么自杀,甚至一度认为自己理解了海子、海明威等人最后的选择......
所幸,白岩松这种极度不正常的现象被家人和朋友发现了。通过就诊,白岩松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并表示愿意接受治疗。
除了心理医生的指导和妻子朱宏钧的悉心陪伴外,帮助白岩松走出抑郁症的另一个重要举措,还是读书。
在读书中审视自己,从而领略到了新的认知——接受缺陷。
长期以来,白岩松太过于追求完美了,做主持也好,在家里也好,一直希望做一个全能的人。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他在央视敢接任何节目的主持工作,并以近乎苛刻的程度要求自己做到最好。
一句话,他活的太累了。可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在逐渐明白这个道理之后,白岩松开始摆脱抑郁,也变得豁达起来。
于是,白岩松除了做主持,更主动尝试一些新的东西。
他开始上综艺,开始和年轻人交流得更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努力让自己不再做一个只会追求自我陶醉的“老家伙”。
时间飞逝,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白岩松从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成为了一个堪当大任的台柱级主持人。
在白岩松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