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居民抱怨,小区里的“秃子”绿化带*土裸露,严重影响环境美观,物业也不能及时补植。怎么办?近日,新安花苑第三社区想了个主意:发挥居民志愿者的带头作用,自己动手给小区打造出一些“微景观”,改善小区的环境面貌。
新安花苑第三社区是农民安置房小区,与其他拆迁房小区一样,长期以来因为物业管理费偏低等多种原因,小区绿化基本无人打理。“大树还是比较多的,绿化面积约30%。”社区*委书记王颖介绍,难看的是大树下面的绿地,原来都是种的草坪,可能因为品种不适宜、遭人踩踏或其他原因,大部分都变成了光秃秃的样子,*土裸露在外面。而物业的绿植补种又是有条件的,需要街道里面统一进行。所以,小区随处可见“秃子”花坛、“秃子”绿化带。
“现在居民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经常会到社区反应这些问题。”于是,社区*委班子牵头,经*员代表、楼道长、居民代表共同商议,决定发挥居民自治的作用,组织起“微景观”自治团队,由居民们自己动手,从打造绿化小景观做起,逐渐推广,扮靓整个小区。
因为“秃子”绿地比较多,大家一致决定先挑选几个试点,从人流量大的地方改造起来,试试效果。“居民的想法是从一个角落、一个小景点开始,逐步完善小区的绿化景观,将来串联成大花园。”社区工作人员张小斌介绍,目前已完成3个点的“微景观”搭建。“用轮胎、铁桶、木架子做框架,摆出造型,然后在里面种上花草。”王颖表示,“微景观”项目资金部分源自爱心企业康明斯的资助,部分来自社区。而景观设计、花草种植都由热心居民们携手完成。“之前因为缺乏经验,选购的部分花草虽然好看但不耐高温,这几天天气一热就枯掉了,过几天将重新进行补植。大家也是边实践边摸索经验。”
而“微景观”建成以后,怎样形成一种良性可持续模式,也是社区正在思考的问题。“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是,能否利用一块空地开辟出一块苗圃,自己培育花苗供应小区绿植、花卉的补给,形成育、种、护一体化的循环模式。”王颖说,社区“老八幢”那边刚好有一块被居民拿来种菜的空地,“这块地原来也是绿化带,因多次改造,绿植没有补种,荒掉了。目前正在跟居民代表们商量,看看究竟该怎么弄。”张小斌介绍,未来,除了继续打造“微景观”以外,小区其他闲置空间的开发利用也都在计划中,可以请居民自行设计,再找专业的设计师来“锦上添花”,打造出一个绿色盎然的、洋气的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