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盐碱地的麦子熟了亩产约500斤 [复制链接]

1#

南风起,小麦黄。看着一天天熟起来的麦子,河北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后仙庄村农民杨东进心情不错:“今年株齐穗满,估算亩产在斤左右。我种了30多年地,这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

黄骅市地处渤海之滨,全域耕地以中度盐碱地为主,种粮不易。“以前小麦亩产一二百斤,赶上年景不好,连麦种都收不回,甚至可能会绝产绝收。”杨东进说。

“盐碱地上种粮难”,曾是制约当地粮食生产的一大难题。几十年来,黄骅市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通过选育良种、改善土壤、优化技术等手段不断推进旱碱麦种植,凭借科研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使盐碱地“变身”大粮仓。今年,黄骅市旱碱麦种植面积达60多万亩,较年增加近10万亩。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适宜种植粮食的有5亿亩,做好盐碱地增产这篇大文章,就能造出一个“新粮仓”。

改良土壤

沧州滨海重盐碱地区季节性干旱严重,春季积盐高峰期土壤盐分含量最高可达2%。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郭凯已扎根这片盐碱滩15年,他的主要课题就是改良盐碱地。

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位于沧州市南皮县双庙村,是“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核心技术发源地,长期致力于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成立30多年来,在南皮县、海兴县、黄骅市等地建立了试验示范区,积极开展耐盐碱作物鉴选、咸水微咸水利用、土壤培肥改良等研究工作。

“过去主要通过修水渠、挖排水沟等措施,以强灌强排的方式淋洗地表盐分,投入成本高,淡水消耗量大,难以推广。”郭凯说,滨海地区富含浅层地下咸水,“盐随水来,盐随水去”,这是一条改良盐碱地的新思路。

他和科研人员在冬季低温条件下将高浓度咸水灌溉到农田,咸水在冷空气作用下形成冰层。“等到来年开春,高浓度咸水融化并渗入土壤,带走部分盐分,随后融化低浓度咸水,继续带走大部分盐分,并经最后融化的淡水淋洗,实现进一步压盐。”郭凯解释,咸水结冰灌溉技术盘活盐分在土壤、地下水等环节的循环过程,降低了土壤表层盐分,最终实现多种耐盐作物在盐碱地生长。

这一技术目前已向广大盐碱地区推广。此外,秸秆粉碎深翻还田、种植苜蓿降盐增效、推行微沟播种等多种创新技术应用也同样提升了沧州滨海地区盐碱地利用率。“过去村里麦田中间,常会看到一块块的‘斑秃’,因为盐碱重的地方不长苗,就会空出一块块白地。现在经过改良,这种现象少了,全村盐碱地利用率提高约30%。”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

选育优种

好树结好桃,好种出好苗。改良了盐碱地,科研人员同步推进优种选育。杨东进种植的麦种是“捷麦19”,该麦种抗旱、耐碱、耐寒、产量高,在沧州滨海盐碱地区得到大量推广。

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农艺师张卫军是选育这一优种的主要参与者。“之前农民普遍种植‘冀麦32’,这一品种株高超过1米,沿海地区风大易倒伏造成减产。我们从其生产田选择穗变异单穗进行了新品种选育。”张卫军说,通过等距播种、去杂去劣、单行单收方式,对株高、节长、壳色、千粒重等进行优中选优,将表现较好的种株作为培育下一代的母株再次进行筛选。如此反复,经过十几年艰辛探索攻关,终于选育出更加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捷麦19”,并于年通过河北省审定。

育种人的艰辛和快乐写在张卫军脸上。这位农民范儿十足的农艺师与科研团队一道,通过不断比较组合进行杂交筛选,于年育成“捷麦20”,年通过河北省审定。这是一个在盐碱地上比“捷麦19”表现更优秀的麦种。

在捷麦系列之外,“小偃60”“小偃”“沧麦”“沧麦”等抗盐碱优种也相继在各科研团队选育推出,成为生长于广阔盐碱地上的片片“新希望”。

地好、种优,农民种粮积极性显著提高。黄骅市李子札村整合村里亩土地,成立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旱碱麦,建成了省级旱碱麦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合作社收集整理适合示范区建设的旱碱麦生产技术规程,形成项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创立了旱碱麦产前、产中、产后农业标准体系。”合作社负责人张志清说,今年村东原来的多亩盐碱荒地又种成了麦田,长势好的地块预计亩产能达斤。

沧州市农林科学院院长、研究员闫旭东表示,去年旱碱麦总产量22.37万吨、单产.3公斤,标准化示范区内亩产达到公斤,在盐碱地上创造了奇迹。“今年光景不错,全沧州市旱碱麦种植面积超过了万亩,旱碱麦产量预计将更为可观。”闫旭东说。

精深加工

由于生长周期长,盐碱地富含矿物质,旱碱麦品质较常规小麦更优良。不仅外观籽粒饱满、光泽透明,内部还富含钙、钾、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蛋白质含量普遍高于国标;出粉率约76%,湿面筋含量超35%,旱碱麦做成的面粉不粘手、韧性强,面食麦香浓郁、软绵筋道、口感舒适。

在黄骅市振学面业有限公司,准备运往天津的面粉正在装车。公司总经理刘振学说,现在企业客户拓展到北京、天津、山东和东北等地区,公司发展驶入快车道。

“旱碱麦全身是宝。”刘振学说,随着小麦一层层被剥离,70%可出面粉,20%可做麸皮,6%可以出“二粉”,用作面酱等产品原料,余下4%还可做成“次粉”,成为一种很好的饲料。

随着旱碱麦产量增长,黄骅市振学面业有限公司日加工量从40吨提升到吨。“下一步,我们计划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增加蒸煮类食品生产,让旱碱麦实现更大价值。”刘振学说。

目前,旱碱麦产业化在黄骅市已初具规模。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局长聂晶说,全市现有较大型面粉加工企业20家,年加工能力近50万吨,已形成订单农业、收储中转、面粉加工、食品生产等全产业链小麦产业,旱碱麦附加值提升40%左右,既盘活了粮食加工,也带动了农民增收。“今后,黄骅将继续在选育良种、改良土壤、优化管理上下功夫,持续扩大旱碱麦种植规模,延伸旱碱麦产业链条,打造农业产业化特色品牌。”聂晶说。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宋彦霖

    

本文作者:经济日报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笪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